印度也不想想,指挥空战的A50预警机,是当年中国以色列联合研制的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关注5月7日印度惨败的空战已经过去一个多星期,社媒上各种文章的分析也指出了PL-15E导弹和J-10C战斗机配合ZDK-03预警机的共享数据链是巴基斯坦取胜的关键。只有极少数人注意到,印巴空战发生的同时,印度准备向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突击的阵风战斗机群数据链被干扰,通信全部中断,整个编队各自为战,成为信息孤岛!
在这个关键时刻,是巴方神秘电子干扰设备出手了,精准的切断突击编队的通信,但是到底是谁出手呢?当时印度空军编队超低空飞行,地面干扰设备是没用的,巴空军又没有电子战飞机,当时怀疑是有第三方国家的电子战飞机加入了战斗。随着事件的继续披露,印度空军的A50I预警机才是突破口,因为这架预警机的费尔康预警系统是当年中国和以色列联合研制的。
印巴空战:神秘的电子干扰是从哪里来的?
5月7日的印巴空战,印度空军作战准备是相当充分的,因为是印方发起的突袭行动,因此他们有的是时间准备并提前布置好一切,但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有一次行动让印军全面评估风险的,可以说这是印军的一次试探,巴基斯坦上钩了,提前暴露了实力;印军根据这次试探获取到的信息做了提前部署,只是让印度空军没料到的是巴空军有更强大的杀手锏在等着印度空军!
巴军提前暴露实力:印军针对性部署
4月29日深夜,印度空军第17中队 “金箭”(Golden Arrows)的四架阵风战斗机从印度北部的安巴拉空军基地(Ambala AFS)起飞了,此次行动的目的是针对不久后将对克什米尔巴控区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前期侦察,比如巴军雷达站的位置、各地防空导弹,使用第17中队的阵风战斗机是印度空军最先进的战斗机在克什米尔巴控区横冲直撞,看看巴军到底有多慌张。
4架阵风战机挂着电子战吊舱,起飞后组成了编队沿着印巴边境线附近的印度一侧超低空巡逻,收集巴方雷达开机以及附近防空导弹的警戒雷达电电磁信息,在30日凌晨时分,就在印度空军的阵风战机准备返航之际,驾驶舱内突然响起了尖利的锁定警报声,印度空军飞行员纳闷了,怎么没警告就被锁定了?此时还在印度境内,并没有多想便直接返回了。
阵风战机有一套“Spectra综合电子战系统”,被在机身周围多个位置都有相控阵单元布置的干扰系统,针对雷达的锁定发射干扰电磁波束,连北约演习时F-22都无法锁定,所以法国人对这套系统相当有信心,印度购买了之后自然是吹牛吹到天上了。但是这次竟然被锁定了,而且还不知道被谁锁定,吓出了阵风战斗机飞行员一身冷汗。
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针对克什米尔巴控区重点目标打击的“Sindoor 行动”迫在眉睫,印度军方对阵风战机的遭遇作出了针对性部署,当天参战总共72架飞机,沿着印巴国境线从北到南分成四个作战集群,分别是突击群,掩护群,保障群,佯动动群总计72架飞 机,超低空飞行、利用数量优势分散PAF的防空力量,去报突击群一击即中,完成既定打击任务。
重点突破方向在克什米尔方向,安巴拉空军基地能飞的阵风战机全部部署在这里,在预警机A50I的指挥下,SU-39MKI和米格-29战斗机掩护配合,形成局部优势。使用巡航导弹等远程打击武器,目的不是与巴空军空战,也不准备深入巴境内,主要打击克什米尔“恐怖组织”,巴军反击的防空系统、雷达站,以及巴军反击后的机场与其他重点目标等。印度空军战略目标非常清晰,这点还是可圈可点的。
关键时候印军数据链断了,神秘的电子干扰是从哪来的?
凌晨一点二十分左右,阵风战机先行发射暴风阴影导弹后正在警戒,突然阵风驾驶舱内的多功能显示屏(MFD)上失去了机队位置的踪影。在无线电静默状态下,战斗机战场态势除了光电感知设备外,电磁频谱方面的信息都是和预警机之间的数据链提供的战场态势感知。
这表示后方预警机与突袭集群之间的数据链中断了,战场上出现了强大的电子干扰,此时的战斗机驾驶舱内,GPS、北斗与格罗纳斯和IRNSS(印度国产的GPS增强)定位信息,无线电导航信息全部丢失,除了绿莹莹的显示屏和战斗机姿态感知,速度以及惯性导航数据等自身传感器外,印度空军飞行员连方向感都没了。
惊慌失措的印度空军飞行员在SSB(单边带电台)上用明语呼叫编队战机,但最终毫无回音,短短几分钟之后,突击集群已经损失了五架作战飞机,包括一架米格-29、一架苏-30MKI,两架阵风和一架大型无人机(还有一架损失的阵风在另一个作战集群)。
很明显在印巴边境附近有一架执行任务的大型电子干扰飞机,因为在超低空模式下,巴军地面干扰时无法干扰地平线下飞行的战斗机通信的(因为地球曲率影响),但是4月9日在介绍作战过程的巴空军副参谋长奥朗则布少将没有说明,连A50I和作战集群之间的数据链都中断,可见其干扰功率之大!
除了数据链中断外还有铺天盖地的假目标,可以想象的是A50I预警机战场态势感知以及作战任务分配操作员人员的瀑布汗了。一般而言,一架预警机内的最高指挥官至少是少将以上,在得到报告数据链中断后的震惊是可想而知的。巴空军也没有如此先进的电子干扰飞机,这个来源就成谜了,真有第三国的专业高新电子干扰机也参战了吗?
答案是肯定没有!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巴基斯坦有如此强大的干扰设备呢?答案可能更加狗血,因为印度的A50I预警机就是当年中国和以色列联合研制的,费尔康的透波雷达罩和部分T/R组件都是中国制造的,你说这印度人咋就这么眼瞎呢,买到了中国和以色列一起制造的费尔康系统!
印度人也不想想, 指挥空战的预警机, 是当年中国和以色列联合研制的
印度空军的预警机有三款,分别是有卡-31舰载预警直升机(俄罗斯进口)、Netra预警机(国产)、A50I预警机(俄罗斯的飞机+以色列的预警系统),其中在克什米尔方向的是A50I预警机,2004年3月份,印度空军以11亿美元的总价从以色列购买了三架A50I预警机,使用的是俄罗斯的伊尔-76机体,以色列的费尔康AEW雷达系统。
费尔康AEW雷达系统:印度也敢买?
最早费尔康系统是中国向以色列订购的,但最终为什么又到了印度人手里呢?这中间有一段相当曲折的经历,包含了以色列草纸一般的契约精神,还有中国人自强不息的预警机研发过程!从KJ-2000到后续发展出的高新机以及KJ-200、ZDK-03和KJ-500以及KJ-600。还真得感谢下以色列当年撕毁的合同,要不然中国人的预警机还没这么快搞定。
中国之所以动了预警机的心思,完全是因为看到海湾战争中美国E-3A、E-2C发挥了相当关键的作用。每天都有四五架预警机在空中24小时执勤,平均每天指挥2240架次飞机,海湾战争中被击落的39架飞机中有37架由预警机指挥的战果。海湾战争一结束,很多国家都在谋求装备预警机,中国也不例外,急于装备预警机。
当时国内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外购,空军急于快速解决问题,另一种是研发,时任第38研究所所长的王小谟极力建议自主研发,同步研制样机,后来证明王小谟的建议无比正确,因为外购与以色列的合作研发遭到了无情的背叛!
1996年,中以通过多次谈判后终于达成费尔康预警机方案,使用俄罗斯购买的伊尔-76运输机,加上以色列研发的费尔康AEW雷达和预警系统,预付款1.9亿美元用于预警机研发。王小谟院士(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再次极力主张承担预警机研发的部分工作,并且是越多越好。
早期费尔康预警机
当时国内有很多人都有不同意见,为什么中国给了钱还要出力?以色列也是觉得这中国人就是个大撒币,出了钱还给人打工,到哪去找那么好的免费劳动力?因此通过谈判后,中国拿到了大型雷达罩的以及部分T/R组件外壳的研发生产工作。
双方从购买变成了合作研发,那中方就大大方方的拿到了很多预警机研发配套资料,雷达罩要配合波束电磁波频谱特征等,还有更重要的T/R组件,这是预警机天线的核心组件,是发射与接收(T/R就是发射和接收的缩写)关键元件,外壳自然需要核心频谱信息,很自然中方就掌握了大量预警机的资料。
2000年7月,就在中以预警机研发工作接近尾声之际,美国出手了,美国政府以使用了美国技术为由,给予了以色列强大的政治压力,迫于无奈以色列向中国政府提出终止合同,最终以色列退回了中国预付款1.9亿美元外加1.6亿美元的赔偿,总计3.5亿美元。
中以改装后的效果
很难确定不是美以一起给中国下套,在成功的前夜被美国叫停,目的就是阻止中国获得预警机,并让中国白白浪费将近10年时间。所幸王小谟院士有先见之明,国内同步样机的研发也完成了80%的工作量,就在以色列终止合同后的一年多后,也就是2003年11月KJ-2000完成了首飞。
中以合作研制但以色列撕毁了合同的费尔康预警机最终被印度看上了,2001年印度就成了中国退出后的费尔康项目接盘侠,连改都不用改,因为印度使用的模式和中国一模一样,也是用俄罗斯的伊尔-76作为载机,2004年印以谈妥方案,11亿美元3架预警机,以色列以1.5亿美元的赔偿换取了11亿美元的利益,怎么算都是暴利!
你说中国掌握了印度A50I核心技术后会不会搞事呢?答案是不知道,但是J-10C有一款电子战吊舱,就挂机翼下,并不是很大,用这玩意儿作为编队作战电子干扰的补充还是能凑合用的。但是用它来干扰预警机的数据链就太小儿科了。不过问题来了,要是掌握了A50I预警机关键资料呢?会不会来一个量身定做的干扰系统?当然这是猜测了,种花家只是觉得这个可能性极大。
印度的A50I
印度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这有两个可能,如果从软件层面能解决还是比较简单的,加个补丁解决掉就可以。但如果是硬件层面难度就有点大了,印度得送回以色列去改造以排除这个缺陷,甚至可能是无法解决,可能涉及面太大,甚至需要推倒重来。
雷达技术:中国已经超越全球两代以上
在KJ-2000突破以后,中国在预警机研发上渐入佳境,之后中国在吃透了相控阵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空警-200,ZDK-03(出口给巴基斯坦)、空警-500以及空警-600(舰载预警机)。预警机从零开始到现在全系列,大概也就十几年时间。
预警机最关键的技术就是雷达,从雷达发明以来,已经迭代到了第七第八代,相控阵体制发展最为成功的还是美国海军的提康级巡洋舰和伯克级驱逐舰,那个宙斯盾全球闻名,但早期的相控阵都是无源相控阵,到后来是空管有源相控阵和砷化镓有源相控阵。
中国的雷达起步晚,一度非常落后!但跨越式发展非常快,直接跨越了无源技术、真空管技术,来到了改进型的砷化镓T/R组件,相控阵体制中T/R单元极端关键,集发射/接收于一体,每一个都是一个独立单元,即使雷达损坏T/R只剩下一片都能工作,只是距离会下降。
砷化镓的T/R单元的最大功率在十几瓦左右,多少个单元的T/R组件就能算出多少功率,也就可以测算出大致预警距离。后来中国在氮化镓技术上突破,单个T/R单元功率很轻松就做到了100多瓦,是砷化镓的8~10倍以上。
雷达模式也从有源相控阵模式到了数阵列模式,这个要比普通的有缘相控阵性能更先进。最近几年还搞出了共形阵,也就是未来的预警机的T/R组件可以直接贴在机体表面使用,不影响飞机的气动外形。
美国则卡在了氮化镓技术上,导致美国的雷达技术落后中国两代了!当然美国不只是氮化镓的技术不太过关,而且镓材料也被中国控制,因为镓是一种稀散金属,没有单独的镓矿,通常只存在于铝土矿中,并且非常稀散,需要有极其庞大的电解铝冶炼产业才能生产出大量镓,全球90%的镓产量控制在中国手中。
一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大概需要15~30千克镓,除了驱逐舰外,所有使用相控阵雷达的武器装备都需要镓,美国每年要消耗50~70吨镓,2024年全球镓产量大概在400多吨,目前中国已经严格管制镓的出口,你说美国疯不疯?
另一个更让美国崩溃的玩法是中国的PL-15E空空导弹的一次性主动有源相控阵导引头用的是氮化镓T/R单元,而其他国家连砷化镓用起来都哇哇叫,这种奢侈就是导致PL-15E的末段锁定时功率极大,相控阵体制的多波束干扰非常困难,这个也是阵风被锁定后“Spectra综合电子战系统”毫无作用的主要原因。
法国人一直以F-22对付不了阵风的“Spectra综合电子战系统”沾沾自喜,但是法国人却忽略了F-22的雷达不过只是砷化镓有缘相控阵雷达而已,氮化镓的T/R是砷化镓的8~10倍,所以被烧穿功率的电磁波锁定,阵风的“Spectra综合电子战系统”卵用都没有,这叫做大力出奇迹。
在氮化镓技术的加持下,中国的各型相控阵雷达用户,比如预警机,驱逐舰的相控阵雷达等发展都突飞猛进!同时在相控阵雷达体制后的共享数据链技术(轻松实现A射B导,当然这这是一个方面的用法而已)、电磁兼容技术等也是同步发展,各种专业的电子战飞机,电子战吊舱等层出不穷,目前中国在雷达与电子战技术上,超越美国2代的说法一点都不过分,如果有人有不同意见的话,请去短视频平台上看看815是怎么虐美国演习编队的!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