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践二十六号卫星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全国商报联合会
关注中国经济报导:5 月 29 日 12 时 12 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二十六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这颗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所属航天东方红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联合研制的卫星,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技术应用和国民经济服务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核心任务与技术突破
实践二十六号卫星聚焦国土普查与环境治理两大核心领域,通过搭载先进遥感设备,可实现对地表资源的高精度监测和环境变化的动态追踪。
其搭载的多光谱成像仪分辨率较前代提升 50%,能够捕捉更细微的地物特征,例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水体污染范围等。
星地数据传输速率的翻倍增长,使数据回传效率大幅提升,推动遥感服务成本降低 40%,为智慧城市、农业现代化等领域提供更高效、经济的天基数据支持。
在火箭技术层面,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采用全新数字化控制系统,入轨精度提升至百米级,为卫星精准进入预定轨道提供了可靠保障。
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 579 次飞行,进一步验证了我国运载火箭的成熟可靠性。
应用价值与经济赋能
卫星投入使用后,将深度融入国民经济建设的多个环节:
国土普查与资源管理:通过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可提升国土测绘效率 30%,精准识别土地利用现状,为国土空间规划、耕地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在农业领域,卫星数据可助力农作物种植面积监测和产量预估,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卫星具备亚公里级碳排放监测能力,可实时追踪大气污染物分布,为 “双碳” 目标实现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同时,其对水体、土壤污染的监测功能,将助力环境治理工程的效果评估与动态调整。
产业链带动效应:作为 “十四五” 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收官之作,实践二十六号预计未来五年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经济效益超千亿元,涵盖航天制造、遥感应用、数据分析等多个领域。
航天事业发展的里程碑意义
实践二十六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航天技术应用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从 1971 年实践一号卫星验证太阳能电池和热控技术,到如今实践二十六号实现遥感技术的跨越式提升,“实践” 系列卫星始终肩负着技术试验与应用探索的双重使命。
此次任务不仅延续了该系列的传统,更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我国商业航天应用进入 “高分快传” 新时代,为构建全球天基信息服务网络奠定基础。
此外,卫星的研制与发射体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优势。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等单位的协同攻关,实现了从技术研发到工程实施的全链条创新,为我国航天领域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储备提供了宝贵经验。
实践二十六号卫星的顺利入轨,不仅是中国航天人探索星辰大海的又一次壮举,更是航天技术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随着卫星数据的逐步应用,其在守护绿水青山、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的作用将日益凸显,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的 “星空动力”。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