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12亿弹药合同签署!22万发炮弹2025交付,乌军仍喊不够

漠北防务观察
关注近日,一则重磅军事新闻引发全球关注:北约签署了一项价值 12 亿美元的弹药协议,预计购买约 22 万发炮弹。这一消息瞬间在国际军事和政治领域掀起波澜,成为各方热议焦点。那么,这份巨额弹药合同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深意?对当前紧张的俄乌冲突局势又将产生何种影响呢?今天,咱们就来深入聊聊这件事。
据北约相关机构透露,此次签署的合同旨在补充北约成员国日益减少的弹药库存,同时为乌克兰提供必要支持。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更是直言:“乌克兰战争已经演变为一场弹药之战。” 这足以见得弹药在这场冲突中的关键地位。据悉,这些炮弹将主要用于法国 “凯撒” 自行榴弹炮和德国 PzH2000 武器系统,而这两种武器目前均活跃在俄乌冲突前线。不过,令人无奈的是,首批炮弹预计要到 2025 年底才能交付。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如此漫长的交付周期,无疑给乌军的作战计划带来了巨大挑战。
我们都知道,乌克兰国防部长乌梅罗夫此前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表示,乌军弹药严重短缺,这已成为当前面临的最紧迫问题。前线乌军士兵也诉苦连连,称每天能使用的炮弹数量极其有限,与俄军强大的火力形成鲜明对比。在这样的情况下,北约的这笔弹药订单,本应是乌军的 “救命稻草”。可现实却很残酷,就算这 22 万发炮弹全部交付给乌克兰,按照乌军目前的消耗速度,或许仅够支撑一个月,甚至半个月,实在是杯水车薪。
回想起去年,欧盟曾信誓旦旦地承诺,要在今年年初前向乌军交付 100 万枚炮弹。然而,事实却令人大跌眼镜。据欧洲议会多名议员透露,欧盟迄今只交付了 30 万枚。从这个数据不难看出,西方国家在对乌军援方面,要么是产能不足,要么就是各怀心思,执行力大打折扣。如今北约签署的这份合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对乌克兰的支持决心,但从产能和交付时间来看,未来能否真正满足乌军需求,依然充满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俄罗斯方面在弹药生产上却展现出强大实力。有数据显示,自特别军事行动开始到 2023 年底,俄罗斯弹药产量增长了 16.5 倍,是西方的 7 倍之多。在战场上,俄军每天能够发射 3 万到 5 万枚炮弹,火力压制效果显著。而乌军炮兵的炮弹发射量,从一开始的每天 1 万发,锐减到如今的 5000 到 6000 发,根本无法与俄军相抗衡。除了弹药,在武器装备生产方面,俄罗斯同样表现出色。其坦克产量增长 4.6 倍,步战车产量增长 2.6 倍,装甲输送车产量增长 2.5 倍,无人机产量更是增长了 15.5 倍。相比之下,乌军的苏式坦克和装甲车数量逐渐减少,尽管有西方援助的新装备,但数量有限,且在持续消耗下,也是越打越少。就连初期在战场上大放异彩的 TB - 2 无人机,如今也几乎销声匿迹。
如此看来,在这场俄乌冲突的 “弹药竞赛” 中,俄罗斯凭借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逐渐占据了上风。而北约虽试图通过签署弹药合同来改变局势,但在产能和交付周期的限制下,似乎难以扭转乌军弹药短缺的困境。
举报成功